媒體批評與欣賞 書名:另一種影像敘事
在文字媒介都已經不足以解釋一切以及做為佐證的網路世代中,網路族群最流行的一句話便是「沒圖沒真相」,意思也很簡單,照片才是做為證據以表明一切的最有力工具。
然而,影像真的能說話嗎?如果沒有了文字的輔助,照片是否真的的能自成符號體系而敘述萬事萬物的發生呢?而就算有了文字的輔助,照片是否真能如我們所想像,給予正在上演或已經演完的劇碼一個明確而有力的解答呢?這本【另一種影像敘事】則能帶給我們一些反思以及批判、或探討此議題的空間。
雖然各種影像造假的技術不斷翻新,被揭露的也不在少數,但在我們已經普遍假設了照片能夠當作佐證的這個前提之下,許多影像作為輔助的大眾傳播仍然如此興盛。舉凡各種狗仔隊的偷拍、或者爆料時所舉證的照片、甚至是更勁爆的性愛光碟,在在都比單純語言文字的敘述、或者是聲音的紀錄,來得更加具有說服眾人相信其為真實上演事件的能力。而John Berger也對此做出了他的解釋,也就是『攝影是引用而非翻譯』、『影像直接銘刻進底片裡』,所以眾人才認為影像是可以誠實表達的媒介。
不過有趣的是,Berger也在此提出了他的反動,他認為照片本身不能說謊,但亦無法訴說事實,就算盡力展現所欲表達的事實,也只是被侷限了的真實。
以後現代的角度看來,真實並不存在於任何地方,因為如果我們認真去探討的話,就能夠發現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評價以及感想都不盡相同,原因也很簡單,因為每個人所接觸到的都不會是完全的「真實」,而是在心中許許多多的片段印象與記憶所拼湊而成的心像,最後成為我們對某件事物的看法,也被我們視為「真實」,但這一切不過是個人主觀所產生的印象罷了,不僅正確度有待質疑,完整性更是備受爭議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假設了有所謂真實存在的客體,但在沒有任何人能夠證明其真實存在的情況之下,是否去定義何謂「真實」就太過荒謬可笑?
然而被視為記錄真實的照片亦是如此,一張照片能夠代表多少的歷史,以及當下所發生的事件呢?照片有如一個框架侷限了當時所能夠納入影像版圖的部分,並且加以凸顯,其中就已經包含了攝影者本身看待事件的主觀意識,但有如Berger 105頁文中那張【一位紅軍騎兵正在離開,1919年6月,布達佩斯】的照片,我們僅能依照照片中所框現的部分,以及搭配簡短文字的訊息去做評估和判斷事件的面貌,然而我們對事件的原因(一些歷史史料的理解),以及即將發生的事情卻很難藉由這張照片中做完整的延伸,僅能在有限的範圍內自行想像及拼湊所謂真實的面貌。我們也可以這樣想,在文字以及圖片都已經如此明確的時候都已經難以推測所謂「真實」的面貌,若是在現代這個圖像氾濫,文字也意圖導引讀者進入某種預定的想像範圍,而有所加油添醋或煽風點火的跡象(有如數字週刊或水果日報的行徑),那我們對於事件的理解,想必離真實已經十萬八千里遠。
先撇開誤導的情況,單就照片解讀的面向看來,照片給予的意義仍然是曖昧不明的,解讀照片或其他影像時,所得到的意義也因人而異,Berger這邊提出的解釋為:事物形貌生出意義是因為他們串連起一套相似的過往印象,引發觀看者辨識出一些過去經驗的記憶。最明顯的例子就在於本書中一個超級有趣的實驗,就是Jean Mohr讓許多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解讀同一張照片,可以發現在作者沒有給予任何提示的情況之下,每個人所解讀出的含意居然可以差這麼多,很多時候更與個人經驗非常相關(例如工人看待工人的照片時,就明顯表達出與自身經驗有關的言論),而居然沒有任何人解讀出與作者所舉出的「實情」有所相近或符合,在這樣的一連串探討之下,卻發現了影像的敘事似乎很難讓人定義為一種成功的敘事型態,其背後的曖昧性質常常讓人僅能就既有的線索去推測、去想像,而搭配文字的導引雖能讓範圍稍微明確一些,卻也可能有所誤導;即使沒有了誤導的情況,所得到的「真實」,也只是事實的片段。
身為廣電系電視組的學生,我也不禁回想起一句老師們常說的話:讓影像說話,不要用對話或旁白去破壞影像的敘事結構,老師們認為這是影像藝術的最高境界,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影像有其「說話」的特性,當然這邊也不是推翻老師們曾經對我們所教誨的論述,只是仍然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對話空間,或許影像藝術最有趣的地方,就在於使閱聽人能夠在曖昧不清的情況之下,捕捉影像創作者所欲表達的意象,太過明確就不有趣了吧!
影像究竟能否自成體系以達敘事?或許我們在理解Berger以及Mohr所要告訴我們的意思之後,就不必再死忠相信影像能夠帶給我們明確的真實;但在不久的將來,即將成為影像創作或紀錄者的我們,若能先行思考這個問題,未來在意圖藉由影像盡力表達真實給廣大閱聽人的當下,或許能在某些部分更盡一些心力,去描繪所謂「真實」的輪廓吧!
kim
回覆刪除寫得很好ㄟ!!
我也有這本書,當初看到他,毫不猶豫就買了!